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布从何而来,布归为何物
2013-10-16
分享至:

 

林乐成在上博讲座“纤细维微—前卫纤维在生活中的应用”的配图,以纤维材料制成的立体纤维艺术品

 

  经丝绸之路流布世界各地的中国织物现在庋藏何处?今天还能复原古代织机并加以使用吗?纤维在当今有哪些新的运用?布文化怎样渗透进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海博物馆“布文化”系列活动于上周日启动,这是继2012年“纸文化”系列后,上博又一以媒材为主题的文化系列活动。此系列活动将持续近一年,以“布从何而来,布归为何物”为主旨,从纺织原料至成品布面、成品布面至布艺品两大环节入手,以贯穿始终的技术手段和文化内涵为主线,展现中国古人的审美情怀与生活智慧。

  三板块:织工、织史、织物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对记者表示,“布文化”系列活动不仅能告诉大家纺织的工艺环节和织物的相关历史,更能启迪人们的思想,促使大家去思考布的未来,去探索布归为何物的可能性。

  “布文化”系列分为“织工”、“织史”、“织物”三大板块。其中,“织工”将分解纺、织、印、染、绣各工艺环节,并对宋锦、云锦、蜀锦、缂丝作专门的比照和赏析。“织史”对古代中央染织机构、服饰考古、丝绸外销、古代织物纹样等话题进行解读。“织物”则以传世藏品为基础,梳理中国历代服饰特点以及国内外博物馆的中国织物藏品。

  30多场公众讲座为主体

  据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布文化”系列活动以30多场公众讲座为主体,包括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大学、辽宁省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等学术机构的业内专家、学者,将从不同的视角和专业领域展现布文化的各个维度。此外,辅以丰富的手工活动、文化考察等参与性很强的活动,并且还将以流动展示的方式进入到大中小学。

  10月13日,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卞向阳在上博学术报告厅(北门外西侧下沉式广场内),以“中国风服饰的世界潮流”为题,进行了“布文化”系列活动的首场讲座,与公众分享了中国风服饰的历史脉络和经典案例。他尤其强调中国风服饰设计必须遵循审美距离理论,对于本土设计师而言,是时间上的审美距离,对于外国设计师而言,更多体现为空间上的审美距离。同日下午,“前卫纤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话题,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林乐成教授主讲,他主张以一种艺术的眼光看待纤维这种日常之物。他通过一系列的纤维艺术作品,向观众呈现纤维在今天的外延拓展。

  “布文化”系列活动(部分)

  重见天日—出土织物的现场保护

  时间:11月9日10:00

  主讲人:王亚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简介:织物出土后的现场保护方法。

 

  章服之实—我眼中的沈从文与纺织服饰考古历程

  时间:11月10日10:00

  主讲人:王亚蓉

  简介:师从沈从文先生、担任其助手一同研究纺织服饰期间的故事。

 

  千式八百—中国传统织物纹样一览

  时间:11月10日14:00

  主讲人:高春明(上海非遗办公室主任)

  简介:中国传统织物纹样类型及其在各种织物工艺上的应用。

 

  面底二重—宋锦织法及复原保护

  时间:11月23日10:00

  主讲人:钱小萍(苏州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

  简介:宋锦流变与织造技艺、修复保护技术。

 

  手织机纺—纺织工业现代化的历程与纺织机械

  时间:12月1日10:00

  主讲人:蒋昌宁(上海纺织博物馆馆长)

  简介:纺织机械的类型,工厂大机器生产的传入与普及。

 

  以上活动地点均为上博学术报告厅(北门外西侧下沉式广场内)

 

(东方早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