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台湾收藏家捐赠海派旗袍亮相上历博
2018-08-13
分享至:

  

  

  “衷藏雅尚·海上流晖——王水衷捐赠服饰展”开幕式暨文物捐赠仪式昨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行,展览展出的70余件海派旗袍由台湾收藏家王水衷捐赠,让观众感受海派旗袍之美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当时上海社会文化的独特视角。展览将展至10月16日。

  海派旗袍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是传统文化与西式文化融合的典范。本次展览从王水衷捐赠的338件海派旗袍等服饰和相关饰品中,选取海派旗袍70余件,分“时尚盛宴,文化沙龙”“现代女性,摩登生活”“民族工业,上海制造”三个板块进行展陈。上历博研究部张霞介绍,这批旗袍和当时上海女性穿着的款式非常像,它们反映了上海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时尚文化,其纹样、面料、印染等也从各方面反映了上海的工业发展、旗袍制作、社会风气的演变过程。

  旗袍源于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服装。早期旗袍里面是穿长裤的,而海派旗袍更接近西式的连衣裙,里面不穿长裤,给这种服饰带来巨大的革新。在展览中唯一一件来自上历博馆藏的民国米色蕾丝连衣裙中,可以看到这种服饰演变的蛛丝马迹。展览以讲故事的方式,用大量的影像资料和旗袍实物进行匹配,比如成立于1927年的“云裳”公司在海派旗袍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主持公司开幕式的是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展览中一件紫色提花真丝长袖夹旗袍正是为女童设计的,袍身修长,窄袖高领,与当时的成人旗袍一样摩登。

  1930年代的时装是美术家时代的时装,当时上海时装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是美术,往往由设计师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设计款式,待读者看中后制为成衣。画坛名流如叶浅予、张乐平等都扮演过服装设计师的角色。叶浅予在1931年为《玲珑》杂志画过一幅格纹短袖旗袍设计图,和展览中的一件旗袍非常相似。当时的女性杂志不仅关注服饰和妆容,也关注女性的生活方式和进步思想。

  为了让观众近距离观赏材质之美,展览几乎都使用“裸展”的方式。考虑到文物保护的因素,展厅光线较暗,每件衣服的光照度数都有区别。上历博还特别设置了影视放映区,播放《海派旗袍的小故事》。通过展览不仅能看到上海的时尚舞台、女性的婉约风情、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还能感受到沪上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出席捐赠仪式。

(来源:纺织科技杂志)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