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科技 > 国内动态 > 正文 
 
  访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孙玉山
2017-03-27
分享至: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孙玉山

  3月26日电 “科研的规律就是不断经历失败,你可能做了成百上千次实验都是失败的,当你做到最后一次时幸运的成功了,然而感受短暂的成功喜悦后,你又要即刻投入下一项研究,可能又将进入循环的失败,这对人的考验很大,可谓十年磨一剑,所以做科研需要无比坚韧的毅力。我已经习惯并享受这个规律,放空自己,才能不断创新。”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孙玉山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对记者说。

  孙玉山长期致力于纤维新材料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对于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他多次强调要加强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我们不能全部采用拿来主义,更应该鼓励原创。”孙玉山不仅这么说,也一直以“原创”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1992至1995年,孙玉山带领团队在国内首先开发出海藻、甲壳质等纤维医用材料制造技术并获发明专利授权,建成国内首条医用海藻酸盐纤维生产线,提高了我国医用纤维的创新发展和创伤医疗水平,促进了海洋生物源纤维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医用海藻纤维敷料具有高止血性、高吸液性、高透氧性等优越性,在医疗卫生产业有诸多应用,而当时能够规模生产的只有欧美企业,我国一直依赖进口。要想不受制于人,只能进行自主研发。”于是,孙玉山自行摸索,针对敷料无纺制造、临床易去除、医疗功能等对海藻纤维性能的要求,创新开发了控制海藻酸钠的M(甘露糖醛酸)和G(古罗糖醛酸)的比值,探究了干燥致密化的影响,使纤维满足医用无纺敷料加工要求和高吸收性的同时,遇体液或生理盐水时也能易去除。经过刻苦钻研,孙玉山最终突破多项技术难题,建成了国内首条医用海藻纤维专用生产线,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针对国外对高性能纤维的技术封锁以及我国国防、航空航天等应用的需求,2013年,孙玉山创新开发出国内唯一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优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了高性能聚乙烯纺丝原液通过喷头拉伸解除大分子纠缠点的“纺程解缠”机理,解决了“适宜大分子缠结点”与过低纺丝原液粘度及过低喷丝板前压力的矛盾。谈到这段经历,孙玉山坦言:“这其实是对技术细节的一个调整,即在喷丝板下方做一些设备方面的调整,就解决了缠结点的大问题”。这一小细节的调整,不仅解决了纺丝过程中因大分子过度纠缠而制约拉伸取向的难题,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

  回顾自己投身纺织科学的经历,孙玉山笑谈:“从小父亲教育我,做一行要爱一行,偶然的机缘,我进入了纺织行业,从此就坚定不移的走上了纺织科学道路。”然而,孙玉山的科研之路并非坦途,他在担任“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设备和工艺”项目的首席专家期间,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科研,由于整日扑在工作上,劳累过度,导致胃出血,差点出不了医院,“那时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很不成熟,如果轻易将设备放大为生产规模,一旦生产环节出现任何问题,那我们就要损失大笔费用,所以我时常在现场盯着,经常一天几乎只睡3小时左右。”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孙玉山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持续攻关,历经无数次实验失败,最终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套装备国产化的万吨级Lyocell纤维连续薄膜推进式真空蒸发溶解——干喷湿纺工程化技术,为纺织原料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孙玉山表示,从整体上看,我国纺织行业科技发展与纺织强国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来已取得很大进展,“过去我们是跟跑,现在一项成套技术所包含的系列技术中我们是跟跑与并跑并存,甚至有些技术我们已经在领跑。”(来源:新华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